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际经济学
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课程团队由王腊芳教授、许和连教授、张亚斌教授、侯俊军教授、肖皓教授、刘志忠副教授、范子杰副教授和戴理副教授组成。近5年,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改课题6项。
为响应新文科建设培育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需求,课题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课程的两性一度,主动对接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团队提出国际经济学核心素养“1+3”教学目标,“1”是参与经济生活必备品格;“3”是三个关键能力,包括国际经济认知与辨识力、经济逻辑思维能力和跨专业实践力。通过前沿文献、思政、中国案例、热点问题等内容引入,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塑造使命感、责任感、爱国情怀,以期成长为有持续学习能力“德才兼备”的各界精英。
“国际经济学”2020年获评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和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在不断创新中努力冲击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王腊芳教授荣获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
1.教学理念
针对教学痛点,团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合作共同体”的教学理念。旨在采用翻转课堂,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应用、问题解决和合作探究能力,并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构成一个“教”“学”合作共同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进步。
2.教学内容重构
团队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和组织,存在八维度的内容重构举措,以此打造复杂情境和高阶问题。既不依赖课本,也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讲解课本内容,而是以成熟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每年根据最新的经济局势、研究成果以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单元任务板”给学生不同难度的话题供他们自由选择,跳出课本的固有框架,提升内容的开放度和高阶性、创新性,打破学生原有被动参与听课的思维模式。
3.课程思政
初步实现“思政五融入”,分别是哲学、党史、经济发展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以及研究任务主题和教师言传身教。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两个方法让学生自主思政,一是设置翻转课堂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创建互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高阶思维锻炼机会。
4.课程资源建设情况
除了常规信息化资源,比如学习通、在线开放课程(MOOC),可以帮助师生分割时间和空间,突出教学重难点之外,课程团队增加了两大特色资源建设与创新运用,一是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自主研发虚拟仿真软件和平台;二是自建六大系列特色数据库,及一些微观小型资料库,为学生学习和科研提供数据支撑,做到了理实结合,既解决了传统教学量化不足的问题,也实现了知识的更新迭代。
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度明显提升。一是自主学习和沟通能力极大提高;二是学生实践力显著增强;三是学生研究力明显提升。整体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都有提升,学生提交分组讨论论文92份,并通过智慧平台实现了知识的持续更新迭代。学生的科研兴趣大大提高,在各大赛事上取得优秀成绩。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资源平台,促进了教学资源共享,“国际经济学”视频在B站的单学期点击率达到2.5万人次,惠及更多学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增进了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以理性精神为底色,厚植文化自尊自信,深入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也能从经济发展历史脉络中更深刻体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生情怀、文明进步、价值追求等特质。
“国际经济学”主要是通过高质量研究任务设计,引导和陪伴学生学习,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训练不够问题;通过八维度内容重构,解决了跨学科专业知识整合不足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度不够问题;通过大量现实案例、统计数据、虚拟模拟软件和平台,解决了理论太抽象、理实结合不足和学难自用问题;以全过程真实性评价,解决了对学生培养的表现性和质性评价问题。
“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单元任务板的做法对于经济类课程建设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系统性较强,内容逐渐深入,涵盖初阶、中阶和高阶。研究导向型的“教学合作共同体”旨在实现教学相长和学用研一体化,目前已经在“国际商务”“环境经济学”“中级国际贸易学”进行了推广,并在进一步探索完善!
编辑|王莹、高珊
审核|刘 杰